参考消息网1月4日报道 美国媒体称,株洲市剪吧理发店的老主顾们最近发现这家理发店暂停营业了,门上贴着一张奇怪的字条。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3年12月30日报道,“亲爱的各位顾客,昨天我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因为长时间没有带在身边,她都不会叫我爸爸了……特向各位VIP请假一周回老家休假探亲。”
报道称,这封信被一名路人拍下后发布在了中国的社交网站上,并迅速传播开来。这反映出人们对中国“留守儿童”日益增长的忧虑之情。
报道指出,超过6100万农村儿童——约占中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过着没有父母的生活。大多数是农民子女,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迁徙浪潮之一中,这些农民都纷纷涌向了城市。近30年来,农名工提供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中国崛起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但是高昂的成本和长时间的工作令这些城市劳动者不堪重负,许多人只得把子女留在农村交由上了年纪的长辈照顾。
留字条的理发师吴红伟和妻子汪源在女儿9个月时就把她留给了偏僻农村的爷爷奶奶照顾。他们以为340英里的距离不会成为障碍。
每天,他们都打电话对年幼的女儿说:“妈妈爱你。”“爸爸想你。”他们把自己的照片贴在了爷爷奶奶家女儿房间的水泥墙上。
但在过了近两年后,他们突然认清了现实。吴红伟说:“她觉得我们就像陌生人一样。”
在丢下女儿三个月后,夫妻俩急切地回到了农村老家。但当他们走进家门时,女儿贝贝却躲着他们。汪源回忆说:“只要我们试着抱她,她就叫着往奶奶身上挤。”
一次,夫妻俩让女儿指出妈妈和爸爸,她跑向的是墙上的照片,而不是他俩。贝贝是个顽皮的小女孩,常常在白天对着丛山唱歌,但在爷爷奶奶身边,她就变得非常安静。
由于学的是村子里的方言,她听不懂妈妈说的话。一些女儿说的话,汪源不懂是什么意思。试图克制嫉妒心的汪源说:“她最喜欢奶奶。只要一受到委屈,她就往奶奶那儿跑。”
外出时,夫妻俩曾去了附近的一个镇,买了玩具和甜馒头,以试图赢得贝贝的心。为了能抱她,夫妻俩每晚等奶奶把贝贝哄睡着后,就偷偷潜入房间,替换奶奶陪女儿睡觉。汪源说:“晚上这几小时很宝贵。”
2012年12月,在第二次返乡临走前,他们终于教会女儿喊“妈妈”“爸爸”了。
汪源最近说:“但从她喊‘妈妈’的语气看,这不过就是一个名字。有个人的名字叫‘妈妈’,没有任何意义。”
2013年秋天的一天,贝贝的爷爷奶奶打电话给吴红伟和汪源说,几个亲戚——一对新婚夫妇——拜访时给贝贝带了礼物。当小女孩看到这对带着玩具和糖果的年轻夫妻时,她喊他们“妈妈”“爸爸”。汪源说:“这把我们伤得很深。”
吴红伟和妻子终于攒够了钱在市里一条马路边开了一家小理发店。但听到这事后,他们决定回乡一趟。临走前,他们匆忙将这张字条贴在了门上。
许多在网上看到该字条的人留言抱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残酷本质。其中一人说:“为了谋生,人们付出了太多。”另一人说:“我哭了出来,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处境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专家警告说,远离父母成长的儿童存在心理和情感问题。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往往比同龄人差。
报道还说,城里的农名工子女同样面临难题;除非父母能获得居住证,否则他们往往被当地的公立学校和医疗机构拒之门外。而且,城里人常常歧视农村家庭,认为这些人粗鲁愚蠢、没有文化。(编译/左昌)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