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0日报道 《印度教徒报》网站1月9日刊登题为《旅居中国》一文。文章说,近20年前,潘卡杰·米什拉对印度城镇进行了一次考察,并撰写了《卢迪亚纳的黄油鸡》一书。
该书详细讲述了在印度实施新自由主义改革后,西姆拉、穆尔希达巴德、格雅、戈德亚姆、科瓦勒姆、蒂鲁布尔、希莫加、阿杰梅尔、本迪等地的变化。从该书起,米什拉开始了对现代化正反面影响的探寻。在随后的岁月里,米什拉在世界各地更深入地进行着这一探寻。
在新书《人声鼎沸:中国及周边见闻》中,米什拉讲述了在中国的见闻以及中国为现代化付出的代价。尽管他在之前的著述——《苦难的终结》、《西方的诱惑》以及《从帝国废墟上升起》——中谈到中国,但是专门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的念头源于他的如下看法,即尽管中国和印度是邻居并且有一些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印度作家和记者对中国的记述仍然不够”。
米什拉试图从印度安全利益以及经济抱负以外的角度看中国,他说上述两种角度“完全无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今天正在经历的更广泛进程、它的学术文化在发生怎样的改变以及它正在产生哪些新形式的文化和艺术。可以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对上述问题一无所知”。
他还说:“关于中国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读过的很多内容都来自英美媒体。如果你今天去一家书店,就会看到所有关于中国的书籍都是欧洲人和美国人写的。我希望我写的这本书可以表明如下可能性,即印度人也能写写他们的邻居。”
该书包括三部分,即“现代化即将登场”“一大堆疑问”以及“大陆的回声”,由一系列从美学、政治学、社会经济学以及地理学角度探讨中国的散文组成。散文涉及的内容包括1947年出版的小说《围城》、余华和马建等作家在艺术风格上的轨迹、毛泽东给后世留下的影响以及从北京到拉萨的铁路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米什拉还从中国周边地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审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是动荡不安的。
米什拉说:“我认为,探讨中国正在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令日本等地发生的巨大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今天,如果你不考虑中国,就无法弄懂日本的现状,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蒙古而言也是同理。”
在书的序言中,米什拉谨慎地与旅行作家划清界限。书中的散文并不仅仅是基于个人经历,同时也是基于若干分析、报道、文学评论以及回忆录。这种独特的风格并非与书中的观点无关,而是紧密相关,它对感受“一个社会的内在生命”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我所进行的那种旅行和探索而言,信息量最大的文学形式就是长篇散文——你可以在其中东拉西扯地谈各种事情。你可以评论一本书,并对这本书的文化背景发表一些看法,这是你在一般的游记类书籍中不能真正去做的……游记实在是一种高度压缩的形式,因为它源于英国和美国的某种猎奇心理……整个游记类别就是建立在这种肤浅见闻的基础上,现在这一类别陷入了困境,因为上面所说的这些社会要复杂得多。我们需要用新的方法来解读它们”。
记得米什拉说过,他写的第一本书中“记录了许多偷听到的对话”。而在《人声鼎沸》一书中,他偷听到了另一种对话——一个社会与自身的对话。(编译/冯雪)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