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马尾边防大队军医(左一)在福州吴庄华侨小学为学生讲解眼保健操的正确做法。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参考消息网1月22日报道 美媒关注到,在中国福建省的一些村庄,“洋留守儿童”正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和机遇。
据《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1月20日报道,村口的一块大理石碑记载了最近的筹款业绩:2011年筹得50万美元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捐款全都是美元,是在美国工作的当地人汇来的。牌坊和由私人出资修建的其他社区工程——从路灯到下水道——随处可见。带大理石柱的别墅式楼房令砖瓦房相形见绌。
楼房里住着的大多是祖孙两代人。在中国农村,工作年龄人口进城务工的家庭比比皆是,但这个地方的不同之处在于,许多孩子一出生就是美国人。他们被称为“洋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被送回中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在美国餐饮和零售业打工的非法移民,工作时间很长,付不起日托费。他们往往要到了上学年龄才能回到出生地与父母团聚。
猴屿和另外200个村所属的一个地区就有5000名这种儿童。2012年有官员估计,省会城市福州的这个数字在1万到2万之间。
报道称,由于中国不允许双重国籍,在美国出生的孩子不能上当地的公立学校,只能上村民专门为他们设立的民办学校。
当地2012年发布报告称,村民为洋留守儿童开办的幼儿园达不到公办机构普遍遵循的标准。例如,民办学校往往不要求教师有执教资格。孩子们的父母对子女如何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不管不问,这也给老师们的教育工作增添了困难。
猴屿一所小学的校长卢发彬说:“父母们最关心的是生计,对孩子们的教育无能为力。有些人根本就不关心。”
四岁的曾胡柳(音)穿着一身粉色衣服,午饭后,她在操场上玩了一圈,然后睡午觉。她上一次见到佛罗里达州中部的父母是两天前——通过视频。“有时候她不高兴了也不说”,奶奶表示,“她爸爸妈妈也管不了,因为他们不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