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22日报道 港媒称,崛起的中国最近一直被比作一战前的德国。但是这样向历史“学习”可能更具误导性而不是启发性。坚持错误的历史教训,必将犯更严重的错误。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1日刊文说,在中国,没有人真的认为,与美国或日本这样的大国发生武装冲突会对中国人产生除毁灭性影响外的其他影响。
徳皇威廉二世建立了强大海军,尽管实力不及英国,但还有奋力一搏的胜算机会。而中国的指挥官意识到,他们的海军舰艇尽管已经现代化,但仍是极易被美国人击中的目标。
《中国抉择》一书作者、澳大利亚前防务官员休·怀特认为,中国并不寻求主导地位,也没有能力在这一地区实现这一追求。但它想要获得、并且应该被赋予“与美国平等的对亚洲领导权”。这远没有威廉二世或希特勒时期的德国那么野心勃勃。
《南华早报》网站1月20日还刊登题为《在中国的崛起中听不到1914年的回响》的署名文章,作者保罗·莱特斯在文中指出,2014年伊始,我们看到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大胆地拿眼下与1914年以及当时处于大战边缘的世界相提并论。今天的美国也许和1914年的英国差不多。可是,我们还得相信,正如当年德国一头扎进与那时的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如今的中国也走在与德国相同的道路上。许多西方作家都这样说,其中包括《终结和平的战争》一书的作者、牛津大学教授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文章认为,当年的德国和如今的中国一样,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但是除此之外,其他的对比——包括据称是大国朝着战争方向疾驰的迹象——都经不起推敲。
麦克米伦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提醒我们全球化并非现代创造:直到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苏联解体、中国走向开放的时候,全球化才达到20世纪初期的水平。而且我们不要以为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就足以防止战争的爆发:1914年时英国和德国的贸易关系足以与当今美国和中国的贸易关系相媲美。
不过当下与1914年存在着诸多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当年一些领导者不可一世的主观臆断导致了对于开战的渴望,每个大国都以为它们可以在几个月内取得战争的胜利。在如今这个核世界,不存在这种幼稚的渴望。
麦克米伦还直指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钓鱼岛争端。不可否认,在这场争端中,两国都表现得气势汹汹。显然,这样的民族主义情绪可以与一百年前欧洲的局面相提并论。但是当年的欧洲并非今日的亚洲。那时的德国是一个由皇帝和军事领袖小集团领导的帝国,这些人在本国公民当中煽动渴望战争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的文职领导人通常的做法却是对国内最具民族主义倾向的网民的活动加以限制。
文章称,中国领导人并非决心不惜代价地向外扩张。中国也没有任何盟友让它可以为其卷入战争。
由于美国的军事、经济和软实力非常强大,它可能仍将是全世界“最有分量的行为体”,也是遏制中国的关键威慑力量。
美国的北约成员国身份及它与韩国和日本签署的条约是一个不平衡等式的一边。与20世纪初的欧洲不同的是,让双方都以为自己比对方强大的联盟体系如今并不存在,至少在中国所在的等式这一边,不存在这样的联盟。
文章认为,中国并不憎恶当前的地缘政治体系,事实上,中国想在这个体系中提升自己的地位。一百年前,德国试图推翻——说得好听些是忽视——当时的国际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是一个维持现状国家。中国强烈反对干预别国内政,对现有国际体系持认同态度。
文章称,认为亚洲和欧洲之间有着不计其数、根深蒂固的相似之处的观察家至少对这两个大洲中的一个不甚了解。我们不要试图把方的说成圆的,而是要承认今天的中国不同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其他任何力量。谁要是公开宣称另外一套,可能都只是为了推销他写的书。别买账。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