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0月,周恩来总理(左)会见戴高乐总统代表、法国前总理富尔(中),商谈两国建交问题。(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1月27日刊发题为《见证中法制造“外交核爆炸”》的署名文章,作者中国前驻法国大使蔡方柏在文中说,1963年12月,我国驻瑞士使馆领导告诉我,中法正在进行建交谈判,国内决定结束我和另一位同学在日内瓦大学的学习,调我们参加建馆先遣组,去巴黎筹建我国未来驻法大使馆。1964年1月初,我被临时分配到我国驻瑞士使馆研究室工作。在建馆先遣组抵达巴黎不久,我们两人共赴巴黎参加了筹建使馆的工作。
中法推动世界多极化
在驻瑞士使馆及巴黎期间,我深入了解到中法建交的曲折过程和两国最高领导人历史性决策的重大意义。
1962年3月,法国同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埃维昂协议》,结束了阿尔及利亚战争,消除了中法建交最后一个障碍。总统戴高乐将军开始谋求打开对华关系,于1963年10月派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携他的亲笔信,作为其特使访华,同中方领导人商谈建交事宜。
富尔夫妇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张奚若的邀请于当年10月22日抵京。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先后在北京、上海同他进行了多次会谈。会谈曾一度出现僵局,症结是法方不愿主动先同台湾断交,甚至试探建交后在台湾保留一个低级别的法国领事官员的可能性。
经过反复商讨,周总理同富尔就三点措辞达成一致:1、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代表中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2、法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不再支持“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3、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后,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撤回它驻法国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的情况下,法国也相应撤回它驻台湾的外交代表及其机构。
11月2日,双方在建交文件上签字。当天,毛泽东主席会见了富尔夫妇。他说:“两位来得正是时候。要把两国正常关系建立起来。”富尔高兴地表示:“现在可以说已经成功了,将把结果报告戴高乐总统。”这次谈话标志着中法建交谈判圆满结束。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了仅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中法建交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当时被国际媒体称为“外交核爆炸”。这意味着:第一,曾分属两个不同阵营的两个大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进行对话,这本身就打破了美苏控制的两极世界格局。第二,中法两国都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两国建交为其他国家所仿效。第三,中法两国都希望尽快建交,这是双方所处的战略环境决定的。戴高乐总统积极同中国建交,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谋求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法国的大国独特作用;中国当时受到美国的孤立、打压,同时中苏矛盾已经突出,谋求同独立性强的法国建立外交关系,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回旋余地。这不仅符合中法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法建交是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迈出的第一步。
1964年1月31日,戴高乐总统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承认中国,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戴高乐称赞中国之余,特别指出法国应“如实地承认世界”,不能无视中国的存在。“在亚洲大陆上,没有中国的参与,任何战争或和平都是不可想像的。”最后他不无幽默地预言:“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仿效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