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5日,在德国柏林,影片《白日焰火》导演刁亦男(右)与主演廖凡手捧奖杯。新华社/美联
参考消息网2月18日报道 在影片《白日焰火》中,当廖凡饰演的一名整天沉迷于酒精的前警察继续追查一起看似已经侦破的凶杀案时,人们想到了罗伯特·米彻姆。
德国《世界报》网站2月16日发表文章称,廖凡如梦游般穿梭在一个陌生世界。如果说过去的黑色电影是隐藏衰败的晦暗影片,那么在《白日焰火》中,这种晦暗还被一层厚厚的积雪覆盖。
文章认为,令人惊讶的是,这部中国电影让人们感觉如此熟悉,尽管故事发生在中国北方一个无名的煤炭小城。人们熟悉这种电影类型、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
《白日焰火》夺得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延续了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的道路,后者在1988年首次将金熊奖带回中国。《红高粱》的电影语言、题材和表演艺术在当时,一切都好似来自另一个星球,就连7年前上一部获得金熊奖的中国影片《图雅的婚事》也遵循的是一种独立、非西方的美学。
如今是这部中国的黑色电影。它绝非本届柏林电影节上唯一拥抱西方风格的中国影片。宁浩以意大利式西部片《无人区》向莱昂内和科尔布奇公开致敬,周豪执导的反映性工作者情感的影片《夜》就像出自丹麦流派实验室。
文章认为,中国如今已习惯根据题材和所处生活环境将导演划分成不同代。张艺谋所属的“第五代导演”主要是1978年文化大革命后电影学院恢复招生后的最初几批毕业生。“第六代导演”则追求低成本独立电影,并将镜头从传统气息浓郁的农村转向了受到现代化冲击的城市。
现在,“第七代”导演呼之欲出,其标志大概是融入全球和西方电影主流。这种融入过程既包括张艺谋等大腕导演(他在主旋律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已经用过好莱坞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也涵盖刁亦男等学院派导演。
文章最后说,人们不太清楚的是,电影类型对他们来说是能将一抹批判色彩裹入其中的保护壳,还是他们单纯地喜欢沉迷于形式之中。不管怎样,中国现在也受到了电影语言和文化代码全球化的传染,而这并不真的值得庆祝。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