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比去年降10.3%。新华社发(大巢制图)
参考消息网4月21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多个政府部门陆续公布2013年公务招待、公车购置及运行和因公出国(境)旅行的“三公经费”及今年相关预算的情况。统计显示,去年支出和今年预算这两大数据连续第三年下降,反映出中共中央为改进作风及反腐倡廉而出台的“八项规定”等措施已经奏效。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20日报道,中国政府部门为维持正常运转而产生“三公”支出实属必要,但由于这些经费的使用过程中长期存在不公开、不透明问题,进而导致铺张浪费、公为私用等各种不正之风及腐败现象,一直遭到中国社会诟病。“三公经费”总额在前些年一度逐年攀升,更是引发公众不满,视之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报道称,由于“三公经费”问题日益严重,在2011年中国两会上,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求监督“三公经费”。国务院承诺监督之后,多个政府部门同年7月首次公开“三公经费”,相关支出此后也逐年减少。
今年的“三公”数据继续下跌。财政部近期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13年中央“三公经费”支出71.54亿元人民币,与预算相比下降10.2%,2014年的预算则定在71.51亿元,同比下降10.3%。
报道称,值得注意的是,官方今年的信息公开力度比往年大,内容进一步细化。例如,各个部门在晒出用车花费和预算时,首次区分“公务用车购置费”和“公务用车运行费”。根据统计,超过半数部门的公务用车购置费预算均为零。
虽然官方这次公开的内容更丰富,但有专家指出,“三公”预算仍没有经济分类,民众因此难以监督政府部门如何花钱。
据预算编制方法,财政支出可按功能或经济分类。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等;经济分类则包括人头工资、奖金、补贴等。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接受多家中国媒体采访时指出,经济分类能让老百姓容易及直观理解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如果不把“三公经费”与其他经济分类进行比较,就看不出来“三公经费”是多还是少。
此外,中国社会关注的行政经费、人员经费等费用也不够明朗。目前,仅有审计署等少数部门公开了人员经费,但这个数据分散到多个支出预算中,加上未公开人员编制数量,因此无法获悉人均人员经费。
另一方面,有专家提醒,作为一种必要的公务支出,“三公经费”并不是越少越好,民众必须考虑到经费的减少会否妨碍正常办公。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认为,关键在于尽快为“三公经费”明确标准,这样才能判断经费的下降是不是积极信号。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赞同说:“有人会问,‘三公’不断减少,今后会不会干脆取消?这当然是不现实的,政府要履行职能,日常运转肯定需要经费。而只有通过制定标准,才能判断其到底是多是少。”
刘剑文提醒说,紧盯“三公经费”,其实只是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的一个突破口,而“三公”也仅是预算资金的一部分;随着日后预算的细化及公开透明力度的加大,“三公经费”的下降空间将会越来越有限,届时社会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为今后某年经费没有下降、甚至略微增加,就产生误解。
因此,也有专家建议,除了“三公”,官方也应该尽快亮出“第四公”——会议费。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指出,这方面的问题也很多,不排除领导、具体经办人员从中渔利的可能性。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