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21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20日发表题为《为何说上大学解决不了中国的高科技困境》的文章,作者为该报专栏作者杰克·范德坎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我想我之前已经提到过,我不是世界上最迷信教育的人,当然也就更不迷信那种靠借钱还债的方法把年轻人最宝贵的那几年时光给浪费掉的大学。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有一个特别的想法,那就是我正在读的一本书——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自传。作为突破性的苹果2电脑的设计师,他只是在很多年以后才拿到了大学学位。
我要说的意思是,为什么他那么看重大学文凭,这的确是个谜。他是从他父亲那里学会工程学知识的,靠朋友来使他的知识精益求精。我认为,正统的教育除了帮助他能读会写并让他在小学时对数字产生了兴趣以外,对他也没有多少帮助。
当他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下去的时候,他找到的学生是一群10岁的孩子。但是现在,大学却成为中国的答案。
有人告诉我们说,问题在于外国公司利用大量低薪和无技能劳动力获得发展,却使中国停留在低价和丑陋的工业发展阶段。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生产国至今没有几个家喻户晓的品牌。
但是现在,在短短的六年多时间里,中国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比美国全部的劳动力还要多,所以一切都将改变。中国人现在要成为全球高科技的领导者。一些人显然并没有注意到,全球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和设计中心已经聘用了大量的中国工程师。
他们已经是高科技的领导者了,只是不在中国而已。这种现象是可以解释的,与教育没有任何关系。作为世界上生产最多数量高科技产品的国家,中国并不是其中大部分产品进行设计或者品牌创始的地方,究其原因,与市场经济有关。
简言之,如果相对于各种资金需求来说,你不能正确地为你所做的工作定价,那么你永远不能给你的工作带来多大的创新。一个不甚了解你所做的工作的人将为你做出最关键的决定。
而这就是仍然发生在中国的事情。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候,国家仍然规定着谁干了什么事,以及付出了什么代价可以拿到多少钱。国家仍然在分配谁能以什么代价得到什么样的资源,以及能获得怎样的其他商业优势。在这样一种体制中,没有人会把苹果2电脑这样一个伟大的想法变成商业上的成功。做出重大决策的官僚永远不会承认它,也认识不到,甚至会让它因为得不到资源而自生自灭。
相反,金钱和其他机会则转向昨天的而不是今天的伟大想法,而这很可能是死路一条,因为从定义上说,这些想法是属于昨天的,是过时的。
如果中国的某个人确实设计出今天的新苹果2电脑,他可能不得不在美国开发及寻求支持,和过去一样,然后再回到中国进行大规模生产。
正如我所说,很多中国人都处在技术的前沿,但中国的行业本身拖了后腿。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并使工业走向高端,惟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市场来定价。如果涉及出口行业,那么就需要一个开放的资本账户和一个自由浮动的货币。只说不做,这些改革真的是无路可走。
现在看来,北京当局又一次找错了药方。他们的想法是让中国的年轻人在研究院的知识荒漠中陷入更深的无所事事,误以为大学的一纸通知书值得把青春浪费。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参考消息》官方网站首页。网址:www.cankaoxiaoxi.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