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2010年8月2日,富士康郑州公司的员工们在生产车间准备上岗。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参考消息网5月17日报道 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网站5月15日发表题为《有毒技术》的文章,作者为安德鲁·科尔夫哈格。文章称,明鲲鹏(音)19岁进入苹果公司供应商ASM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他被要求每天使用已知的致癌物苯,但是又没有获得相关培训或个人防护设备,这名年轻工人在他22岁那年生病了。医生最终诊断他患有职业性白血病。
文章称,在一年的争论之后,ASM太平洋科技有限公司同意对明鲲鹏进行赔偿,但是赔偿金不足以支付他所需的治疗。2013年12月,他从医院楼顶跳了下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年轻人成为自杀的中国电子业工人之一,该事件受到了广泛关注。
明鲲鹏的故事只不过是纪录片《谁付出了代价?电子业的人类代价》中的众多故事之一,该片由希瑟·怀特和林恩·张拍摄。
文章说,在他们的片子中,怀特和张探索了中国工厂所使用的有毒化学品。他们关注了这些化学品对暴露在其中的数百万工人的影响,这些工人所生产的iPhone、iPad和其他电子产品已经让全球消费者产生了依赖。
文章还说,鉴于这个星球上3/4的人都有手机,这个问题的范围很广泛。这些设备约半数在中国生产,中国允许使用致癌物苯(很多国家禁止使用苯作为化学溶剂),而雇主通常不向工人提供个人防护设备。电子工厂还使用生殖毒素例如甲苯和神经毒素正己烷。
衣业廷(音)是一个受到苯毒害的中国工人,他在《谁付出了代价?》中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说:“我已经做过28次化疗了。我的骨头很疼,好像有几千只蚂蚁在我身体里啃咬。”
文章称,随着对廉价电子设备的需求增长,付出代价的毫无疑问是工人。根据中国政府自己的数据,每5个小时就会有一个工人被有毒化学物毒害——大多数毒害来自苯。
幸运的是,有替代品。